中国9月份消费价格指数继续下降,降幅超出预期,中国官方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家庭支出疲软的背景下,通缩压力预示着新的经济困难。然而,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周三发文要求“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全方位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面临多重挑战:自新冠疫情以来,年轻人就业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疲软,这主要归因于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危机。在此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周二呼吁中国通过采取财政措施来实现消费增长的“再平衡”,因为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并面临通缩威胁。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的数据,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胀的关键指标,在9月份同比下降了0.3%,降幅超过彭博社调查预期的-0.2%。不过,这一降幅较8月份(-0.4%)有所收窄。还有一个微弱的但是积极的信号:从8月到9月,价格环比小幅上涨(+0.1%)。
经济学人信息部分析师徐天增向法新社表示,这确实是“一线希望”,但“这种稳定仍然脆弱且不稳定,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尚未复苏、劳动力市场依然疲软的情况下”。
通货紧缩虽然受到一般消费者欢迎,但被认为是对经济构成危险的现象,因为它促使家庭为等待更低的价格而推迟购买。另外,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危机以及年轻人就业困难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消费者信心。
而且雪上加霜的是,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使中国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虽然一场脆弱的休战协议之前得以达成,但当北京上周决定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控时,特朗普毫不犹豫地再次祭出关税大棒。周五,他宣布从11月1日起“或更早”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这些措施可能会使北京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
中方毫不示弱,周二,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报复力度,将韩国航运企业韩华集团的五家美国子公司列入制裁名单,指控这些子公司“支持和协助”美国在造船业的相关行动。
中美贸易对抗升级,全球股市震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无法估量。华尔街日报分析称,习近平认为特朗普在推出新关税之前将会让步。中方之所以坚守强硬立场是因为相信贸易战将导致市场暴跌,而对股市的关注是特朗普的致命弱点。
另一个不利迹象是,9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仍处于负值区间:瑞士国家银行周三宣布,该指数同比下降2.3%。该指数衡量的是工厂出厂商品的成本。不过,此次降幅较8月份(-2.9%)有所收窄,且为2025年2月以来最轻微的一次。
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回落意味着中国企业利润率缩减,这些企业正陷入激烈的价格战,而当局正试图遏制这种局面。
资本经济公司经济学家黄子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9月份消费者物价通缩确实有所缓解,部分原因是“燃油价格跌势放缓”。但她强调“短期内我们尚未看到显著改善”。“我们预计今年和明年的消费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仍将处于负增长区间。”
中国共产党将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四中全会,讨论未来五年国家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向。会议结束后也许会宣布相关措施。官媒高调宣传经济向好被认为与为四中全会营造气氛有关。
除了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八篇评论鼓吹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强大韧性和活力”,『求是』周三发文称,有的经营主体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还有不少人因社会保障等因素不敢消费。要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升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要全方位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提振社会发展信心。
赞(5)